1)第二百三九章 你要成婚了,李佑!_李佑的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铛...铛...铛...!

  敦化坊中响起了下班的铜钟之声...而这个铜钟之声只要一响起最快乐的除了下班的工人,就是那些在学堂的孩子们了。

  李佑现在已经在敦化坊建造了三所学堂。

  请了大约有十五名读书人,一人五贯在学堂中做先生。

  不过,对于这些先生来说,这些孩子真的是不好管教,因为李佑敦化坊中的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百姓的孩子,以前说真的,百姓的孩子从来就没有想过会上学。

  基本上就是在外面疯玩,那玩多快活呀,虽然也要帮家里干活,但是依旧是很自由的事情。

  可是现在所有的孩子们都被关在小小的学堂中,你说这些孩子怎么可能会安分。

  一开始来的时候,那些先生们是真的被折磨的不轻,迟到,早退,捉弄先生,顶撞先生...说真的,这些先生真的有些受不了。

  后来有一次,那些先生们实在是不想教了,虽然这里的束修很高,但是读书人有自己的骄傲,他们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教这些孩子。

  李佑想要拦,可是怎么也拦不住,加钱人家都不干,李佑也没有办法。

  不过,就在这些先生集体要走的那天,那些孩子们的家长,却在敦化坊的坊口跪了一地,求着那些先生可以留下来,求着那些先生们可以帮帮自己的孩子。

  带头闹得最凶的几个孩子,被自己的父母抽的全身上下都没有一块好肉,并且那些父母更狠的还自己抽了自己,说自己管教无方。

  这就是中国人对自己孩子的爱,要说爱子....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父母之一,应该不会有人反对。

  《责子》晋·陶渊明: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我的5个孩子,都不喜欢学习。阿舒16岁了,懒惰无人能比;阿宣快到15岁了,也不爱学习;阿雍阿端13了,连六和七都不认识;阿通才9岁,每天就知道要梨子栗子吃。

  这是陶渊明写给自己的五个儿子的,写这首诗时,陶渊明已经四十多岁了,关于这首诗,文学上有很多说法。

  有人说陶渊明对自己的儿子太过于苛刻,也有人说这是他用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对儿子的殷殷期望,就比如说北宋的黄庭坚,他说:“观渊明此诗想见其人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耳,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也许,父母之爱大抵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舐犊之情,但同时,他们也有对孩子的无限期待,就算是古人也一样逃不过这个定律。

  “先生..

  请收藏:https://m.hcamd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