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0章 一个挺重要的知识点_胜诉才是正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方法。

  假设爱德华要买入,梅根要卖出,他们在同一证券经纪人处开户,那么如果他们的交易数量恰好一致的话,那么就不用去纽交所进行匹配耦合,证券经纪人直接就给他们配对了。

  这个交易等于是在证券经纪人处进行,证券经纪人改动一下两人的帐户即可,不需要登录到交易所的管理系统中去。

  直到晚上收市后,证券经纪人才和交易所进行对账清理。

  只有当其证券经纪人控制的客户无法完成内部撮合匹配,才会把多余部分报给交易所,由交易所出面在证券经纪人之间进行撮合匹配(实际上有时候都懒得报给交易所,熟悉的经济公司之间联系一次,如果还是不行才往证交所报)。

  这么一来,证券经纪人报上去的交易和实际上不一样的,可能某个股票实际上今天买入卖出一共交易了100次每次500股,但在最终上报的表格上,交易次数为1,总计交易量为50000股。

  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甚至连机械计算机都没出现的时代,这可以大幅度的减轻结算压力,提高结算效率。

  但看起来有点不规范甚至违法的意思(实际上爱德华前世,不少黑期货黑外汇交易所都是这么玩的),但考虑到时代局限性,倒也不能说错。

  但这玩意其实有一定的制度性风险,首先这种交易方式,实际上是交易者授权经纪人使用自己的帐户在券商的总帐户下进行交易,交易对手很多时候很可能就是券商自己,这……显然不合适。

  其次,资金也是存在券商帐户里的而非第三方存管,容易被挪用。

  所以爱德华倒是对前世的大a很有感情了,至少在他穿越时,大a涉及交易的方面,几乎是全球最佳。

  当然股市十年如一日在3000上下徘徊,以及海量的联合收割机和韭民贱则暂且不在讨论之列。

  老实说,在没有大规模电子计算机介入的情况下,纽交所能维持每天七八百万股的交易量并且几乎没差错,这其中的制度设计流程建立以及相应的硬件搭配,几乎就是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充满了前pc时代的朋克感。

  作为参照,在90年代初的上交所创立初期,曾经有过骇人听闻的T+15交易期限,就是因为后台无法完成单据匹配造成的,而那时的交易量不过日小几十万股而已。

  (关于纽交所交易方式,大家多看几遍,尽可能理解一下,后续剧情会用到这个知识点,很重要的。直说吧,GME股票拔网线就是因为这个奇葩的交易制度沿用至今所导致的。)

  题外话,72年横空出世的纳斯达克,虽然一开始就是走全计算机化的路线,但在这个问题上也和纽交所差不多,而且采用的是更加极端的做市商制度-这个就不展开了。

  所

  请收藏:https://m.hcamd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