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一章又是一个倒霉蛋_水浒大寨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客气一句。“洒家是不肖子孙,不值一提!”

  林冲见说,也点头道:“杨指使早些年间中过武举,我也有耳闻。昔日我虽与他同在东京,只是无缘得见,没想到今日却在此处相会!”说完又长长叹了口气。

  杨志也听闻林冲之事,只得抚慰一句,“林教头蒙冤,我也耳闻。只等天子开恩,大赦便了!”

  林冲听了只是吃酒,并不说话。

  几杯酒下肚,王伦还是生出招揽之心,于是假意问道:“听闻杨制使去押运花石纲,后来便没消息。不知制使这是从哪里来?”

  听了王伦问话,杨志叹了口气,道:“当年道君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只好逃去他处避难。如今赦了俺们罪犯,洒家今来收的一担儿钱物,待回东京去枢密院使用,再理会本身的勾当。”

  王伦早知如此,接口道:“如今东京那般官员都被养的贪婪无比,制使想要官复原职,只怕不容易。”

  杨志却不以为然,说道:“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军中也多有熟识的人,加上这一担金银,便是不能官复原职,要再谋一个差事想必不难。”

  纵观整部水浒,杨志也是十分倒霉的,就好似其家门一样。

  杨志是杨家将的后人,这个家族虽然百年来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颂扬,但就人生际遇而言却毫无疑问是一个倒霉的人家——在北汉时皇帝奸臣都不待见,到了大宋,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如果皇帝想起了老杨家,那肯定是边疆出了事需要他们去卖命了;幽州一战,七郎八虎死的死,散的散,连当家人老令公也碰死在了李陵碑上;再后来,家里的男人几乎都为国尽了忠,十二寡妇不得不打起了西征的大旗。

  而杨志生下来就不得老天眷顾,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让人一见感觉老大不舒服。等到杨志从军,花石纲沉水、路遇林冲恶斗、到东京谋官不成、闹事刀斩牛儿、大名府升官被索超嫉妒、押运生辰纲被劫。

  你瞧!这不是走了背运!不得已,合着鲁智深双打宝珠寺。

  后来,打虎英雄行者武松在张青、孙二娘的推荐下赶来入伙,和鲁智深杨志并为二龙山三巨头,当然也是有个先后顺序的:鲁智深第一,杨志第二,武松第三。但是上梁山之后,武松的地位慢慢超过了杨志,最终在英雄排座次时领先他三个名次。

  料来原因应该有二,其一,武松作为步军头领,在梁山上几乎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有鲁智深可以与之相比;而杨志作为马军头领,却进不了第一阵营(包括卢俊义和五虎上将)。杨志的倒霉,于此也可见一斑。

  同为朝廷武将,杨志的心气却是要比林冲、鲁达高许多,也看不起江湖上的好汉。

  即使在黄泥岗丢了生辰纲再回不了朝,听得曹正说二龙山是个好去处后,想的也是夺来安身立命,而不是像林冲、鲁达一样去入伙。

  不过在王伦看来,杨志不够果敢,做起事倒未必如林冲、鲁达可靠。

  押送生辰纲前,杨志便在梁中书面前说过号令的事情,也算有见识。

  梁中书也信任他,让老都管和虞候都听杨志的,但是到了路上,杨志却又畏惧老都管,任他一路讥讽,惹得众军汉对他愈加不满。

  到了黄泥岗,更是被老都管说的改了主意,让众人买酒吃,结果葬送了他在官场的最后机会。

  若是换了鲁达时,恐怕会早早对老都管喊一声:“闭了你的鸟嘴。”

  (兄弟们,双倍月票求助攻!)

  请收藏:https://m.hcamd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