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五章:一条大河波浪宽_大时代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扎实,高考录取时却对他们有加分,同样的分数,其他届被录取,他们的分数线要高出二三十分,说不上是占便宜还是吃了亏。

  党红霞是老高二,他俩夫唱妇随的,恢复高考后一起复习。

  最终,老公清华,老婆北大,也是一时佳话。

  尚雪梅是老高一,49年的,与共和国同龄,高中读了一年,去的是北大荒。

  丁抗美是老初三,50年的,出生那年正赶上抗美援朝,名字直接取这个,还有个52年的弟弟叫丁援朝,姐弟俩都去了南云生产建设兵团。

  方亚男是老初二,51年的,江汉人,初中读了两年,去的北湖生产建设兵团。

  蒋学文是老初一,52年的,赶上老三届的尾巴,初中只读了一年。

  钱胜利和他一样。

  剩下的,都不是老三届,是新五届和后五界,不过都是知青。

  知青也分两种,插队的和插场的,插队就是去农村,插场就是去兵团去农场,里面差别可大了。

  前者,是响应伟人的号召,上山下乡的地点也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差的县,不论出身,只要是知识青年都必须参加。

  后者,虽然也是务农,但是准军事化管理,具备“屯垦”的功能,同时,兼具城市青年再就业和全民皆兵的备战目的,政治审查比较严格,家庭出身好的人才能被批准加入。

  而相比于插队知青,插场知青的生活不要好太多。

  首先是伙食上,插队知青两三人一个地方,白天和农民一样起早贪黑干活,晚上回来自己做饭,吃的东西营养根本拿谈不上,实际上过得比农民还辛苦。

  而插场知青呢,因为准军事化管理,除营以上干部是现役军人外,其他的知青都是农工,过的都是集体生活,当然也就吃食堂。

  其次是住宿,插队知青住农房,只有煤油灯,插场知青住宿舍,砖瓦房,有电灯。

  再次是假期,插场知青每年有二十天左右探亲假,春节可以回家,此外平时农闲时十天休一,农忙时二十天休一,至于插队青年,也有探亲假,不过这要看地里的活允不允许,平时也是一样,一切以地里的活为准。

  还有就是劳动,插场知青是集体劳动,又拿“工资”,像是吃“大锅饭”,不想干可以混,但时间上不能偷懒,插队知青就不一样,要是不实心实意劳动的话,粮食减产,扣除上缴的公粮,没有剩下的,当然就没吃的,饿的也会是自己。

  尚雪梅、丁抗美、方亚男、蒋学文、徐亦微、陈一鸣、赵子瑜、白杨就是插场知青。

  梁振道、党红霞、钱胜利、顾敏、江桥、吴倩就是插队知青。

  大体上,插场知青的家庭条件,要比插队知青好一点,不是公务员家庭,就是出身清白。

  林晓光听他们聊天就觉得很有意思。

  这群人,可都是金77中的清北人,是大学生中的精英,还有距离比较远,没有来的北理林卫东、农大王为民、民大李婷、北航赵子琦、师大郑莹。

  在未来,这可都是他的关系网。

  他们说着说着,就争起来了,争最早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去北大荒组建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北平青年,还是南河郏縣大李庄乡中学毕业生的早期知青。

  有的人不争,就说你们兵团和农场知青真好,吃大锅饭也就算了,还有业余活动,真是享受。

  有的人却很羡慕丁抗美口中的那些人,可以出国支援缅甸革命,想起来都热血沸腾。

  大家兴致勃勃,气氛极为火热。

  眼见白菜猪肉馅的饺子煮熟,这一锅下去,煮了三四十个饺子,平均每个人才分三个,却没人嫌弃。

  吃饺子前,林晓光提议:“感谢党和国家,感谢邓公和查全性教授,让我们有上大学的机会。”

  “我们唱首歌吧,就唱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

  ……

  请收藏:https://m.hcamd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