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2章千丝万缕(53)_深度迷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这就是事实,那不得不说一句,章保贵这一招高啊。

  但反对方随即就提出质疑:这个假设的前提得是章保贵知道张小君已经死了,问题在于,张小君死的时候,章保贵被关在看守所,从理论上来说,他不可能知道张小君死了。

  李竹道认为,杀害刘文佩的应该就是章保贵本人。

  从现有线索来看,已经证明章保贵的举报内容不可全信,唯一能信的恐怕就是死者刘文佩确为他杀,其他哪些能信,哪些不能信,恐怕只有章保贵本人才知道。

  但章保贵这人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警方要是没有确切的证据或把握,能对章保贵一击即中,打在要害上,他是不会轻易开口说实话的。

  最初发现油桶内壁上的人油,之后从海浪的骨灰中发现多出来的两颗牙齿,以此为基础,半真半假地才撬开章保贵的嘴,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在目前掌握的有限线索信息的基础上,想要再次撬开章保贵的嘴,难度较大。除非我们能再次找到直指要害的关键证据。

  刘文佩如果为张小君所杀,并且章保贵的确也仅是参与其中帮住张小君掩埋尸体,那为了戴罪立功,章保贵为什么不早说?偏偏要熬到最后才说?

  显然,这在逻辑上讲不通。

  只在一种情况下,章保贵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这样干:刘文佩为章保贵所害,章保贵知道张小君已经死了。

  章保贵自己杀了刘文佩,所以知道埋尸地;知道张小君已经死了,才会把罪责往他身上推,这样就能死无对证,并且争取立功。

  所以,我们要找的关键证据就是,章保贵到底是怎样知道张小君已经死了。只要把这个环节搞清楚,以事实为依据,就能撬开章保贵的嘴。

  此外,章保贵的犯罪心理形成不连贯。一般而言,罪犯在实施犯罪时,都有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一开始,罪行相对轻微,之后会逐渐加剧,最终才酿成大祸。

  从章保贵的案底来看,这人的犯罪轨迹不连贯。

  第一起案件是在2011年10月,是一桩持刀抢劫案,之后潜逃,于2012年8月因在「洗浴中心」洗「第三只脚」时意外落网,2018年6月刑满释放。

  第二起案件就是现在的绑架、杀人、碎尸案,还一杀就杀是俩。

  从持刀抢劫,直接到杀了俩人,毁尸灭迹;进入警局后,还能从容与警察周旋,先后编了两个故事给警方听。

  这样的心理成长,太迅速也太跳跃。这不符合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规律,中间环节缺失。

  2018年10月,杀害刘文佩、藏尸。这起案件的发生时间,刚好就在这两起案件之间。该起案件犯罪行为比持刀抢劫要严重,但手法没有现在这起案件这么成熟、残忍。

  如果把这块「拼图」

  请收藏:https://m.hcamd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