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一 来了中国旅游团 中国市场火起来_走进俄罗斯的中国女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马云走了,我正愁没有伴去赤塔上货呢。不知是哪路缘分,时逢八月,中国旅游团鬼使神差地发到乌兰乌德来了。

  太好了,中国旅游团来了,真是及时雨!

  我们称接待旅游团的人为地陪,这位地陪是乌兰乌德国际旅行社一名50多岁的俄罗斯女士。她对工作负责,对人也热情,旅游团的人都叫她妈妈。妈妈是个乐观的人,每次接团,她都要和团员们一一拥抱,拍拍脑袋,打打肩膀,如果是她喜欢的人,还会亲上一口。如果谁不听她的话,妈妈立刻就会翻脸,不光是批评,还会半真半假地打人呢。

  自从来了中国旅游团,乌兰乌德市场可比以前热闹多了。团员们用的是一次性旅游护照,时限很短,在俄境内只能停留一个星期。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团员们要抓紧把货卖出去。他们像在中国市场卖货一样,边喊边卖,说着俄汉两掺的话:“批发价了啊,便宜了啊,明天回家了啊。”叫卖声此起彼伏,常有听惯了喊声的乌兰乌德人说:“天天喊明天回家也没回家。”他们哪里知道,天天喊回家的其实不是一个人。在旅游团的卖货区,有买货的逛市的,有南来的北往的,那里的人总是熙熙攘攘的。有时为了抢购,很多人拥挤在一起,常会发生交通堵塞。有的团员只会说几句俄语,不管买货人问什么,他都说“哈拉少(好)”,“可拉细危(漂亮)”,这也能把货卖出去,认识卢布,拿钱换货呗。那时卖货很简单,卖货的说1,买货的就给1000卢布,说10,就给10000。他们基本不讲价,也不多说话。所以有人说:“别看俺是农民,照样挣美元。”(人们都把卢布换成美元带回国)

  我亲眼看见的一件事,至今想起来仍觉可笑。一个不懂几句俄语的男团员,带来一包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夹克衫,很快成了畅销货。在他的摊前站满了买货的人,他听不懂人们说什么,心里就发慌了。他越慌越乱,买货的人等急了,就自己动手挑起来。他看忙活不过来就更急了,怕丢又怕抢,看谁手里有夹克衫他通通往回拽。人们还是要看,他看这个抢那个夺的可吓坏了,就把货直往怀里抱,说“涅嘟(没有了)”,而那些人偏要买,就边往回拽边说“耶斯欺(有)”,“涅嘟”,“耶斯欺”……他们就这样拽来拽去的,把旁边卖货的人都逗乐了,说这买卖还有个做?有人逗他说:“你干啥呢?和买货的玩扯大锯拉大锯呢?”

  旅游团为乌兰乌德市场上的中国人带来了货源,他们就住在金麦穗旅店,这回我上货可方便了。我地摊上摆的货不但品种增加了,卖货的价格也比以前灵活了,我的生意越来越好。

  像我们这些卖旅游团货的人,被人称做是拼缝

  请收藏:https://m.hcamd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