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1章 全宋变法,从架空两府三司开始_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施惠,必造成动乱,如果小商小贩都消失了,那商贸还如何流动!”宋庠开口道。

  当即,夏竦也站了出来。

  “臣亦附议。官家试想,若汴京城内的小商小贩,包括南郊市集的商贩发现种地可过得更好,他们定会返乡,若不降低商税以及杂税,如何留住这些人。”

  “商税绝不可降!”

  三司使王尧臣突然提高了声音说道,吓了众臣一跳。

  只见王尧臣大步走出,面色阴沉地说道:“官家,当下的国库收支堪堪持平,若贸然降低商税,朝廷立马就会有亏空,实施青苗法需要大量的钱财,而贫苦百姓得田地后交纳田税是否稳定,依旧是未知数,商贸本就下行,以降低商税兴商,实属最差之策,三司恐撑不住!”

  “还未富国富民,就先让三司勒紧钱袋子过日子,实乃谬论。臣建议先富民而后再兴商,一同为之,可能两事皆做不好。”

  “不不不,富民与兴商必须同行,不同行宛如一条腿走路,根本无法走得长远!”

  “长远?现在不是考虑能不能走的长远,是国库能不能支持此策走出去,还未曾吃饱,何能思虑着吃好?”

  ……

  顿时,几位相公激烈地争吵起来。

  这已是朝堂议事的常态。

  出发点不同,考虑的结果自然不同。

  赵祯也是皱着眉头,陷入纠结中。

  商税与田赋同等重要,朝廷自然也不能薄商人而厚农户,不然也会出现问题。

  而此刻。

  一直未曾说话的范仲淹看向不远处的欧阳修,欧阳修也恰好看到了范仲淹。

  二人同时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份无奈,可能只有二人知晓。

  在庆历新政之时,也是这种氛围。

  遇到某件事情,官员们吵成一团,皆是为国为民着想,皆是有理有据。

  但吵到最后,要么是无法执行,要么是不断中和策略,待执行时,效果廖廖,未成一事。

  唐介和苏良早已经习以为常,二人皆是以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聆听着,然后心中慢慢思索着如何解决该问题。

  约一刻钟后。

  赵祯见众相公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各种隐患都揭露出来,不由得将众臣都叫停了下来。

  他看向下方,问道:“台谏何意?”

  唐介想了想后说道:“臣以为,可同时降低商税,使得商贸良性发展,不至于萎靡,引得商人不满。”

  一旁,欧阳修则是摇了摇头。

  “臣以为,官招商之策后,商贸本就兴盛许多,而今下沉一些,并无问题,还是应倾力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待民安定,商自然再能兴盛!”

  欧阳修与唐介的意见也全然相反。

  这时。

  所有人都看向苏良。

  王安石和司马光也都望向苏良。

  他们当下还没有发言的机会,二人当下的想法也在左右摇摆。

  苏良缓缓走了出来,道:“臣以为,此辩论根本毫无意

  请收藏:https://m.hcamd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