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0.就事论事_第一科举辅导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也心高气傲。见了我,必然不服。”

  “为何啊?”小五道,“您是先生啊。”

  “若你是一名颇有天赋,又略有小成的人,会随意接受一个,与你年龄相差无几,看着像是初出茅庐的人来做你的先生吗?”宋问摇头道,“先不说服不服,我肯定想先试试他。”

  云深书院大部分的学生,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五岁之间。

  大部分的学生和宋问一般大,甚至有的比宋问还要大。

  小五想了想道:“那没问题,少爷厉害的很,他们上过您的课,定会明白了。”

  “你又错了。他们自幼熟背四书五经,圣人之言。这些经文里讲些什么,又岂会不知?”宋问摇头道,“经义的先生,很难有什么一鸣惊人的解读。所以大多要请那些名儒坐镇,以己身多年的涵养来授人。我嘛,本身就年纪轻轻,加之偏见。路远且长啊。”

  所谓经义,就是讲解文章,诗词的意思。

  大致内容翻译一下,就是诸如: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主旨是?该处的“某”指的是?作者写此文的意义是?

  类似于现代的阅读理解。

  总之相当之玄乎。

  “那该如何是好?”小五急道,“不然就不去了?难不成去就为了受欺负?”

  “要让他们肯乖乖听话,不是没有办法。只有让他们认清自己的短处。彻底击溃他们的骄傲。让他们明白,我们之间,是有决定性差距的。”宋问恶劣笑道,“我会先让他们好好感受一下,如夏日般的严酷。然后再告诉他们,什么叫如春风般的温柔。”

  小五:“……少爷,您还有春风般的温柔啊?”

  宋问哼了一声:“去。”

  小六问道:“少爷,那您今日到底要讲什么?您从未执教过,是否先去其他先生那里旁听几次?”

  宋问抽出戒条,拍在桌上,听着清脆的声音,挑眉笑道:“不。我要给他们讲经义。”

  两小厮面面相觑:“啊?”

  方才不刚说了不讲经义吗?

  “今日天气好哟。”

  宋问两口喝完已经放凉的清粥。

  一手握着折扇,一手握着戒尺,摇头晃脑的再次出门而去。

  小六提了东西,也快步跟去。小五则留在家中收拾碗筷。

  书院安排宋问任教的,是云深书院进士科乙班经义。

  朝廷为了选拔专业人才,科考林林总总共有五十多个科目。

  以明经科(简)和进士科(难)为主。

  先前宋问说的算科,在云深书院里的地位,类似于现代大学里的垃圾专业。

  院长也想先让她旁听两课。

  毕竟他们这是名院,进士科的学子大都来头不小。

  而宋问年轻,且看着不大靠谱。

  纵然得孟先生着力保举,仍旧心中无底。

  宋问执意要先去见见自己的学生。

  “若在下实在是难司其职,自会退任。学生若有不满,尽管罚我便可。只请院长先给我这个机会。”

  院长想想也可。

  孟先生看中的人,必然有不凡之处,便随她去了。

  宋问循着路走到学堂门口。

  没有先生在,还有朗朗读书声。

  这群小子确实不错嘛。

  抬脚进去,略微颔,朝众人道:“诸位好,从今日起,我就是你们的先生。我叫宋问。”

  众学子起身行礼,拉长了音问候:“先生好。”

  宋问跟着弯腰问好:“好。”

  众学子就要坐下,宋问一敲桌案:“诶,且慢!都先站着。”

  众生微愣,便也站着。等宋问下一步的指示。

  宋问已在上坐下,然后跷起腿看着他们,在手心拍着戒尺道:“招呼我就不多打了,直接上课。第一堂课,我来给你们讲讲,土。”

  为一学生问道:“土?先生是要给我们讲五行吗?”

  宋问笑道:“五行里的确是有个土,但,今日,我给你们讲的,是农耕的土。”

  “土壤有非常多的种类,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粗细,不同的结构。所以,地域不同,土壤也不同。”宋问说,“我大梁国境,就有不下十种土。所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之异也。是这个道理。”

  “不同的土壤……”

  请收藏:https://m.hcamd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