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三章 徐抱墨:她真的这么做了啊啊啊..._尔虞我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高义,从未因此为子孙谋取稻梁,反倒将他们都打在桑梓,且不许依仗桓公的名声为祸乡里。”

  但后来桓观澜失踪,墓后真凶大家心里有数,偏偏被宣景帝拦着动不了。

  孟太后一来是真心感激这位从先帝手里保下他们母子地位的老臣;二来也是为了笼络人心,就给桓观澜的子孙加官进爵作为补偿和安抚――桓观澜的长子封了永义伯,其他几个儿子也各有好处。

  只是这么一来,桓观澜的子孙之间却起了争执:一派认为应该遵守父命,牢记自己并无从政的天赋,谨慎自守,领个虚衔在碧水郡继续过日子也就是了;一派却认为桓观澜之所以会不明不白的失踪,到现在都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正因为他当时是致仕归乡的状态。

  如果其时桓观澜还在朝为相,舒氏姐妹胆子再大,又怎么可能让人从长安掳走当朝宰相?!

  因此作为子孙后代,不该继续待在碧水郡蹉跎,而是应该趁机入仕――哪怕做不出什么名堂来,好歹也能在朝中不时提醒桓观澜昔日的同僚、学生们,免得桓观澜当年存下来的众多人脉因为桓家无人在朝,轻易忘却。

  这样的话,桓观澜的仇,就真的完全没指望报了!

  桓家诸子因此生了激烈争执,最后谁也说服不理谁,遂各行其事――认为应该出仕的永义伯一脉搬到了长安,住进御赐的府邸里,托桓观澜的学生帮忙,谋取了个闲职,虽然没多少权势,却也因此打入了长安的圈子。

  其他几房则继续留在碧水郡,而且行事越的低调。

  “永义伯的用心良苦,前朝后宫也有所知。”徐子敬抚了把短髯,蔼声继续道,“不得不说,他坚持入朝,还是有效果的――桓公当年的知交好友、门生故旧,如今依旧以永义伯府为枢纽,走动频繁。”

  这些人里其实很多人都有站队了,有的支持孟氏,有的支持高密王。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跟永义伯府的来往,毕竟谁都知道永义伯府的目的与孟氏、与高密王都不冲突,只是冲着宫里那两位舒娘娘去而已。

  说起来这永义伯跟徐子敬的处境挺像的,都是自己手里没多少权力,靠着前人余泽令朝中不敢轻动、叫斗得激烈的孟氏与高密王也客气相待,不肯得罪:徐子敬靠的是周大将军,永义伯靠的则是桓观澜。

  徐抱墨听到这里,下意识的问:“爹,既然永义伯就在长安,赵家孟家的女孩儿跑去碧水郡做什么?”

  这问题也是盛惟乔所疑惑的,因为桓观澜虽然不止永义伯一个儿子,但从徐子敬的描述来看,眼下桓家影响最大的就是永义伯。

  如果要争取桓家的支持,怎么也该在永义伯身上花功夫,而不是跑去找碧水郡那默默无闻的几房啊?

  “她们应该是陪永义伯之女静淑县主前往碧水郡的。”

  请收藏:https://m.hcamdc.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